“中国取得的非凡成就令人钦佩!”******
“中国取得的非凡成就令人钦佩!”
——记外国嘉宾参观“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
“成就非凡”“不可思议”“令人钦佩”……
27日,来自128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驻华使节、30个国家驻华使馆商务机构负责人及在京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中国外文局所属单位的外国专家等共300余人来到北京展览馆,参观“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对于十年来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外宾们由衷赞叹。
展览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的伟大成就、伟大变革,设序厅、中央综合展区、地方展区、展望展区、室外展区和互动展区6个展区,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运用图片、实物、模型等6000多项展览要素,角度丰富、内涵饱满。外宾们怀着极大的兴趣认真听取讲解,在各类展品前驻足体验,交流观感。
在中央综合展区,一叶叶“成就”风帆拼成的中国经济“奇迹号”巨轮模型吸引外宾纷纷上前合影“打卡”。
阿根廷驻华大使牛望道对中国在脱贫攻坚领域的开拓表示赞赏。“在习近平主席的带领下,中国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中国人民正意气风发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迈进。”
在“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单元,冈比亚驻华大使康蒂在一件展品前久久驻足,激动地回忆起冈中元首友好交往的故事——2017年12月,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同来访的冈比亚总统巴罗举行会谈。巴罗总统向习近平主席赠送了非洲传统乐器科拉琴。
“科拉琴是非洲国家的重要礼物,它弹奏出来的声音被称为‘祥和之音’。”康蒂说,“非常高兴在这里看到我们的‘国礼’,文化交流能够跨越千山万水。”
格鲁吉亚驻华大使阿尔赤·卡岚第亚说,作为国际舞台上很有影响力的国家,中国坚持对外开放,以自身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受益者,格鲁吉亚期待同中国开展更积极、更深入的合作。
在云南展区,讲述2021年云南亚洲象北迁南归的视频吸引众多外宾凝神观看。牛望道说,阿根廷高度评价中国在绿色发展、环境保护等领域作出的努力和开拓。“环境等问题日益成为全球性问题,没有国家能够‘独善其身’,正因如此,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广泛支持,全人类必须团结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天问一号”着陆器模型、“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模型……室外展区,一件件展现新时代中国人上九天、下五洋壮志豪情的展品,吸引外宾们拍照留影。
“非常高兴看到中国取得了这么多科技创新成就。”尼加拉瓜新任驻华大使科罗内尔说,中国不仅注重自身的发展,也愿意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科技援助。
所罗门群岛驻华大使傅桂说,所中建交3年以来,两国关系取得巨大进展。“中国的发展经验给包括所罗门群岛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希望、树立了榜样。”
中央民族大学美籍专家马克·力文是2014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的获得者。“我来中国已经17年了,如果问我对什么印象最深刻,那就是中国取得了全方位的发展成就。”
“我对‘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句话的印象非常深刻。”外文出版社俄罗斯籍专家季莫非·巴赫瓦洛夫说,展览的每一个单元都体现着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从中都能看到党员们所作的贡献。
“从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到维护国家安全、推动国际合作……这个展览很好地展现了中国的真实情况。不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当他看到中国在十年内发生的巨大变化时,一定会明白,中国将为全球发展事业开创更加光明的前景。”巴赫瓦洛夫说。
(新华社北京10月27日电 记者温馨、成欣)
《光明日报》( 2022年10月28日 02版)
1.3亿次点击阅读 “双奥之城·看典”展示最美北京******
中新网北京2月21日电 (徐婧 杜燕)2月1日至20日,2022北京新闻中心“双奥之城·看典”展示活动以“一天一主题、一图一故事”的访谈形式,从百姓视角讲述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生动故事。截至2月20日,“看典”活动累计直播点击和阅读量达到1.3亿次。
2022北京新闻中心举办的展示活动——“双奥之城·看典”访谈,策划了20场以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保障和民生事业发展、冬奥情缘与冰雪运动等为主题的直播活动。
名城建设,共同守护
拥有3000余年建城史和800多年建都史的北京,是一座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这座城市不仅拥有七大世界文化遗产,还拥有伟大而壮美的城市中轴线,更有数不清的文物古迹和历史遗存,历史底蕴十分深厚。
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由全长7.8公里的中轴线建立而产生。中轴线将北京城清晰地“规制”起来,前朝后市、左祖右社、坛台四环,承载的文化生生不息。在“行走在中轴线上”专场,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从个人的角度为观众讲解了中轴线的文化内涵,并借由中轴线向南北延伸、引领北京城市走向未来而引出“活态遗产”的概念;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为观众介绍了北京中轴线申遗的相关工作和中轴线符合哪些世界遗产技术性标准,并呼吁大家一起关心、参与到北京中轴线的保护和讲述当中,爱遗产、爱城市。
图为2022北京新闻中心2月1日至20日举办的展示活动“双奥之城·看典”。 中新社记者 刘文曦 摄城市“进化”,创新蝶变
人民大会堂、国家大剧院、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国家速滑馆……一个个地标建筑,见证了北京在发展中不断优化城市格局,完善城市服务,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轨迹。“新地标——北京城市的‘进化史’”专场上,这些地标的建筑师们介绍了建筑的诞生故事,讲述了他们眼中的城市“进化史”。
不断“进化”着的还有北京的轨道交通。地铁是城市融入现代化交通的显著标志,同时也是城市发展和科技水平的重要体现。
从2008到2022,一座城市、两段奥运缘。14年来,从奥运支线到冬奥支线,从8条线、200公里到27条线、近800公里。飞速发展的北京轨道交通不仅承载着亿万人的“奥运情”“北京梦”,也见证了“双奥之城”的蝶变。在“从北京的地下路过”主题上,北京市轨道交通相关负责人带领观众“复盘”了北京地铁的发展史,也分享了他们在北京的地铁站设计、地铁驾驶等工作中发生的有趣故事。
绿色生态,全民共享
近年来,北京的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越来越多的湿地公园、优美河湖出现在市民身边,成为备受市民喜爱的休闲观光区。
2月2日是“世界湿地日”,当天的活动以“乘风破浪的‘治水人’”主题,邀请了延庆区自然保护地管理处副主任刘雪梅,延庆区自然保护地管理处科普宣教科科长李昀倩等嘉宾参与直播,与直播间的市民畅聊他们各自在保护湿地、评选优美河湖和担任“河长”的工作中发生的故事。
北京日报报业集团记者叶晓彦介绍,随着优美河湖评定工作的开展,这一评定正在从专业化向大众化过渡,也正有越来越多的市民群众能够参与河湖治理和保护的工作中来。共治、共管、共享,北京美好的生态环境是大家共同参与维护的结果。
冰雪之上,圣火“飞扬”
在“双奥之城·看典”的直播间里,有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火炬火种灯的设计者,也有服务冬奥保障的工作者,还有努力推动冰雪进校园、推进实现“三亿人上冰雪”目标的民间奥运文化的推动者。他们在“双奥之城·看典”中讲述了自己与冬奥、与冰雪的缘分,与观众分享了奥运精神与冰雪运动赋予自己的激情与快乐。
2月4日是2022北京冬奥会的开幕日,奥运圣火在鸟巢点燃。当天的直播以“圣火飞扬”为主题,邀请了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火炬火种灯的设计者李剑叶,奥运特许商品销售相关负责人饶杰以及奥运藏品收藏者张文全等嘉宾参与活动,分享他们各自与奥运的缘分。
冬奥会火炬“飞扬”的设计者李剑叶讲述了在从设计到成品中自己团队经历的众多幕后故事,象征着生命力的火炬外形、体现传统文化的榫卯结构、凸显绿色理念的环保氢燃料等,回顾先进科技与中华文化在火炬上完美融合的历程。
“最密”站网,精准监测
天气是冬奥会成功举办的重要因素之一。2月9日,以“太阳照常升起”为主题的直播活动,邀请延庆区气象服务组副组长张曼,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冬奥开闭幕式预报服务保障团队队长翟亮等嘉宾参与,为观众介绍了2022北京冬奥精准气象服务使用的创新科技,以及冬奥气象保障里有关监测、科研和预报的“奥秘”。
据介绍,北京在“十里不同天”的海陀山建设了17套自动气象站、4套便携自动气象站的地面监测系统,还在赛区建设了S波段天气雷达、激光测风雷达的垂直监测系统,完成了延庆赛区周边38套自动气象站的升级改造工作,组建的“三维、秒级、多要素”的气象综合监测系统,是目前冬奥会历届赛事中最为稠密的监测站网。
截至2月20日,“双奥之城·看典”活动累计直播访问量达8105.7万次,累计网络点击率达突破5000万次,直播点击和阅读量达到1.3亿次。未来,北京将用更具时代气息和人文关怀的美好与繁荣,向世界展示“双奥之城”的独特风采。(完)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